<tt id="h3g7h"><noscript id="h3g7h"></noscript></tt>

      <video id="h3g7h"></video>
      <b id="h3g7h"><address id="h3g7h"><kbd id="h3g7h"></kbd></address></b>

    1. <video id="h3g7h"></video>

        1. 咨詢律師 找律師 案件委托   熱門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東 廣東 天津 重慶 江蘇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詢網 法律咨詢 律師在線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網首頁 >> 資料庫 >> 論文 >> 民商法 >> 查看資料

          如何認定交通肇事后逃逸

          發布日期:2022-09-03    作者:張穎律師
          (1)所謂逃逸,客觀上表現為逃離事故現場、畏罪潛逃的行為,逃逸行為一經實施,即告成立。即便肇事人逃離事故現場不遠或不久,即被交警追獲或者被其他人攔截、扭送,均不影響“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認定,因而不存在“逃逸未遂”的問題。如果行為人確已構成交通肇事后逃逸,那么,即便行為人在逃逸過程中或是在逃逸狀態持續過程中,能及時放棄其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主動投案,如實供述,聽候處理,且也不論其中止逃逸是基于個人良心發現還是害怕罪責加重等何種緣故,該事后“中止逃逸”的行為均不得推翻對其先前逃逸行為的認定,而僅認定其事后的行為為自首,即分開認定,而不宜相互沖抵。

          (2)肇事人在肇事后運送傷者去醫院搶救。在未來得及報案前就在途中或醫院被抓獲的,一般應認定為無逃避法律追究目的,但若是在將傷者送到醫院后又偷偷離開的,有報案條件和可能而不予報案事后被抓獲的。就應當認定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同樣,在基于臨時躲避被害人親屬加害的情況下,肇事人的臨時躲避行為只是基于被害人親屬現實加害的急迫情形或現實加害的高度可能而采取的臨時不得已的緊急或預防性避難措施,目的在臨時躲避,應認定為不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不屬于肇事后逃逸;反之,在臨時躲避情形消失后,在有報案條件及可能的情況下,仍不予報案而繼續逃避的,其性質又轉化為肇事后逃逸,同樣應當認定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沒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發布法律咨詢 ,我們的律師隨時在線為您服務
          • 問題越詳細,回答越精確,祝您的問題早日得到解決!
          發布咨詢
          發布您的法律問題
          推薦律師
          王高強律師
          安徽合肥
          龍宇濤律師
          四川成都
          謝濤律師
          湖北武漢
          郝廷玉律師
          河北石家莊
          何堂任律師
          廣東深圳
          王天軍律師
          河北滄州
          李曉航律師
          黑龍江哈爾濱
          羅鐘亮律師
          浙江金華
          汲喜增律師
          廣東廣州
          熱點專題更多
          免費法律咨詢 | 廣告服務 | 律師加盟 | 聯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網站地圖
          載入時間:0.0754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110.com
          97在线视频